有關(guān)我國傳統(tǒng)文化的知識,可謂是非常博大精深的,尤其是過年期間的每一天,都能被安排得明明白白,來看看大年十二這一天老鼠節(jié)盡是什么意思吧,正月十二這個日子和老鼠之間存在哪些必要的關(guān)聯(lián)?有著怎樣的文化意義?
正月十二老鼠節(jié)盡有什么風俗
正月十二,每一個家庭都是會吃餃子的,把餃子要捏成老鼠的樣子,最后用綠豆當鼠睛。人們之所以包餃子,包餃子就是"捏老鼠嘴",把老鼠嘴捏死,在新的一年里,希望老鼠不"咔喳咔喳"咬家里的東西,最好家中一年也沒有老鼠。在正月十二的晚上,還有這樣的習俗,就是家家戶戶喝小米湯或玉米面粥,寓意著要"迷老鼠眼",這樣一來,讓老鼠看不清東西,在新的一年肯定也不會做一些破壞。
正月十二嚼老鼠眼
正月十二是一個特殊的節(jié)日,在這一天大多數(shù)人都喜歡炒花生。炒花生時,要不斷的翻炒,發(fā)出嘩啦嘩啦的聲音。晚上老鼠沒辦法過生日或者娶親嫁娶。還有吃花生是嚼老鼠眼,讓老鼠變瞎看不見等等。目的是吵聾老鼠的耳朵,讓老鼠看不見,徹底希望消除老鼠,糧食全面大豐收,鼠兆豐年。所以在正月十二的時候,人們都會吃花生,祈求新的一年順順利利。
正月十二忌諱什么
正月十二,很多地區(qū)的人們都忌諱動剪刀,據(jù)說這天是不能用剪刀的,只要聽不到剪刀的"咔喳"聲,家里一年就聽不到"咔喳咔喳"老鼠嗑東西的聲音。在部分地區(qū),正月十二有"打老鼠"的習俗,還有俗語:"打、打、打旮旯,十個老鼠九個瞎,留下一個撥眼的,眼里長個蘿卜花!"。在正月十二清晨,家中的婦女就會帶著孩子,嘴里一邊念叨著,一邊手拿著木棍敲打著可能藏老鼠的地方,如土坑的坑洞、墻角的老鼠洞、墻根的磚縫等地方,凡是屋子里的每一個角落都要進行敲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