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從不同地方地方看到提到古稀之年,很多人也可以輕易的判斷,古稀之年是形容年邁的老人!那么古稀之年是多少歲呢?為什么要叫古稀之年呢?我們一起來了解下其中深意吧!
古稀之年出處:
唐·杜甫《草堂詩箋》十二《曲江二首》詩:"酒債尋常行處有,人生七十古來稀。"
所以,古稀之年是多少歲呢?是指人到70歲的時候。
由于古人醫(yī)學(xué)落后,加上戰(zhàn)亂、災(zāi)荒,平常百姓活到70歲的人并不多,即便是達官顯貴之人也不見得能夠活到70歲,稀,也就是稀少的意思!因此古人稱70歲為古稀。古人活過古稀的人有:唐伯虎、《三國演義》的作者羅貫中、《西游記》的作者吳承恩、《喻世明言》、《警世通言》、《醒世恒言》“三言”作者馮夢龍,還有著名書畫家鄭板橋。我們看到以前那種年代真的很少人可以像現(xiàn)在一樣高壽,所以通過這一點,應(yīng)該很好理解古稀之年是多少歲了吧!
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,活過古稀的人隨處可見,古稀已不在具有什么實際意義了,不過人們依然尊重古人的智慧和文化,仍賦予古稀為古來稀少之意。
把70歲高齡老人稱作古稀老人,是來源于唐代大詩人杜甫的一首叫做《曲江二首》的詩,詩中寫道:“酒債尋常行處有,人生七十古來稀。”杜甫感嘆人生何其短暫,能活到70歲的人實在是太少了。
明朝著名畫家唐伯虎幸運地活過了“古稀”,他讀完這首詩后,感慨萬千地寫了一首詞:“人年七十古稀,我年七十為奇。前十年幼小,后十年衰老,中間只有五十年,一半又在夜里過了,算來只有二十五年在世,受盡多少奔波煩惱。”唐伯虎雖然高壽,但還是感嘆人生苦短。
其實在有意義的人生里,也不要考慮自己能活多少歲,古稀之年是多少歲,能活著,開心有價值的活著,就要珍惜感恩,讓自己的人生更有意義。
從心之年:七十歲
杖國之年:七十歲→周制允許七十歲以上老人撐著拐杖在『國都』內(nèi)行走
致事之年:七十歲
懸車之年:七十歲:漢代薛廣德因年老辭官還鄉(xiāng),皇帝賜他安車駟馬。至家鄉(xiāng)沛郡,太守至郡界迎接,一郡以為榮耀。他將賜予的安車懸掛起來傳給子孫后代,作為紀念
古?。浩呤畾q的代稱。唐杜甫《曲江二首》之二:「朝回日日典春衣,每日江頭盡醉歸。酒債尋常行處有,人生七十古來稀」。
刻鳩進杖:七十或八十歲
喜壽:七十七歲→草書喜字看似七十七